2024-10-15
近兩年,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的認定數量逐年減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前期認定工作的推進,符合條件且未被認定的企業數量逐漸減少,后續認定難度增加;二是為確保 “小巨人” 企業的質量與含金量,相關部門在篩選過程中更為嚴格,淘汰了部分不符合新標準的企業。因此隨著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申報門檻和難度的增加,企業申請通過難度也隨之加大。
一些企業之所以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它們在企業基礎構建、技術創新實力以及產業鏈整合能力等多維度上的卓越表現。它們的產品與服務廣泛覆蓋并深耕于國家戰略規劃中的關鍵支持領域,這些領域不僅代表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前沿陣地。
1)研發投入高
這些企業展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其研發經費的投入占據了營業收入的顯著比例。此外,它們大多持有十五項以上高水平的I類知識產權,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的制定,體現了在行業內的技術引領地位。
2)深耕細分領域
專注于各自細分領域的深耕細作,這些企業在該領域運營超過3年,有些企業甚至擁有超過10年的行業經驗,成為了穩固、增強及補充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3)成長性高
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成長潛力,這些企業在近兩年的平均年營業收入增長均保持在較高水平,不僅彰顯了其穩健的發展態勢,更為其未來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預示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市場前景。
本文為大家整理了幾條未通過的常見原因,供大家參考和提升,一起來看→
01行業領域問題
領域不匹配,偏離重點扶持方向。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選,其焦點聚焦于“六基”領域、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戰略高地,旨在推動關鍵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如果申報的企業并非是當前國家層面大力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即便擁有多項發明專利,若未能精準對接國家發展大方向,其申報成功率亦會大打折扣。
建議
企業應深入研讀政策導向,明確自身產品與服務的核心優勢,并探索其與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的潛在關聯點。若產品線豐富,建議精選一至兩款最能體現技術領先性和市場潛力,且與重點支持領域高度契合的產品作為主打,詳細闡述其技術創新點及對產業鏈的貢獻。
02產品定位問題
產品命名籠統,市場競爭力待加強。在申報過程中,產品名稱的精準性與特異性直接關乎其市場定位與競爭力的展現。若產品名稱過于寬泛,缺乏細分市場的精準定位,不僅難以準確評估市場占有率,更難以凸顯其在細分領域的獨特優勢。企業決策層對產品命名的堅持,雖體現了對品牌一致性的重視,但在申報場景下,則需靈活調整策略。
建議
企業應組建跨部門團隊,對產品進行細致梳理,明確每款產品的細分市場、目標客戶群及技術特色。在此基礎上,重新命名或調整描述方式,確保主導產品名稱既體現專業性,又便于評估其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市場調研,收集并整理市場占有率、客戶反饋等數據,為申報提供有力支撐。
03發明專利問題
發明專利分散,未聚焦關鍵產業鏈。擁有眾多發明專利是企業技術實力的體現,但若這些專利未能形成合力,聚焦于企業主營業務及行業關鍵產業鏈,便難以在評審中脫穎而出。尤其是當企業業務多元化,發明專利分散于多個領域時,更需警惕“多而不精”的陷阱。
建議
企業應重新審視其專利布局,優先聚焦于與主導產品緊密相關、對行業關鍵技術有實質性貢獻的發明專利。通過整合優化,形成圍繞主導產品的專利集群,提升專利的集中度和應用價值。同時,加強專利管理,確保每項專利都能有效支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此外,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是增強申報成功率的有效途徑。
面對日益嚴格的評選標準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需要不斷優化自身的申報策略,確保與國家戰略方向的高度契合,同時加強產品創新和市場競爭力,努力成為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為實現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來源:互聯網